走,去果园种草!
发布时间:2023-09-01 04:59:36 作者:佚名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核心提示
果园里除草都来不及,怎么还需要种草呢?
过去,果农视草为“心腹大患”,认为它们与果树争夺水肥,因此,清耕管理是最主流的做法,果园寸草不生成为常态。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果园里长草,不仅保水、保温、保肥,还能增加果园生物多样性,吸引更多克制害虫的天敌,翻压还田后还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近年来,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团队在闽侯县橄榄园、柑橘园开展生态果园建设,引导果农革新理念,从“斩草除根”向“套种绿肥作物”转变。
告别“三面光”
58岁的果农陈显仕种了半辈子橄榄,也除了半辈子草。
陈显仕是闽侯县沃野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拥有300亩橄榄园。他所在的白沙镇大目埕村,地处闽江北岸,靠山面江,是有名的橄榄村。全村橄榄种植规模7000多亩。如果在闽江上泛舟远眺,目之所及,漫山遍野的橄榄树连绵不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果园地表黄土裸露,遇到雨水冲刷,难免泥沙俱下。
这就是清耕果园最普遍的样子。
“果农勤不勤快,就看果园光不光。”陈显仕说,以前,果园杂草被认为是果树的竞争者,还容易招来蛇虫鼠蚁,给日常管理、采摘带来不便。因此,果农热衷于喷施除草剂,把果园整理成“三面光”——畦面、上坡面、下坡面“光溜溜”,容不得一根杂草。
但久而久之,陈显仕发现,裂果、落果现象越来越多,果实的风味也大不如前。清耕制,是“元凶”之一。
“果园地表没有植被覆盖,土壤的缓冲能力降低,若遇到久旱突降大雨,果实吸水过多过猛,超出果皮承受能力,就容易出现裂果,甚至落果,引发减产。”闽侯县土壤肥料技术站站长黄建诚说,加上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减少,进而影响果实品质,引发糖度不足、果肉木质化、风味不佳等问题。
生态果园建设,解决的就是上述难题。
“生态果园是一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果园生产体系。”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说,生态果园通过动植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科学配置,以及对光、热、水、土、气、养分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构建起高效、循环、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减少对化学投入品的过度依赖。
生草果园则是生态果园的一种重要形态。
在生草果园,草与树固然存在一定竞争,但更多是和谐共生、互相成全的关系——果树树冠为林下小草提供庇护,地表覆草则能减少果园水土与养分流失,调节土壤温度,在夏季减少高温对果树根系的伤害,在冬季减轻冻害。生草翻压入土,“化作春泥更护树”。
但草也有益草、害草之分。生草果园不意味着任由杂草野蛮生长。科学种草,优选那些生物量大、固氮能力强、适应性强、竞争优势突出,又不影响果树树体生长的草种,才是生草果园的正确打开方式。
天然肥料加工厂
绿肥作物正是这样的益草。
绿肥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千百年前,人们就学会从大自然中筛选具有固氮养地作用的草种,见缝插针地栽植于农作物之间,待其长成后翻压入土,源源不断地为主作物供应有机肥。农谚“花草种三年,瘦田变肥田”正是对绿肥“天然肥料加工厂”功能的生动写照。
化肥工业兴起后,缓释长效的绿肥逐渐被立竿见影的化肥所取代。但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土地的关系。沉寂已久的绿肥再度进入公众视野。作为国内绿肥研究的先行者,福建省农科院引进筛选培育了数十个绿肥品种。应用场景也从最初的稻田,拓展至山地果茶园。
哪些绿肥品种更适合闽江沿岸果园呢?
2021年开始,闽侯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启动“闽侯县生态果园建设技术模式监测与示范”项目,在当地橄榄园和柑橘园开展套种绿肥试验。陈显仕家的橄榄种植基地正是试验点。王飞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不同的品种套餐。
“冬春季节,种植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等耐寒品种。来年5月,用翻耕机将它们翻压入土,作为有机肥源,接续播种圆叶决明、印度豇豆、穗序木蓝等夏秋品种,从而实现果园林下周年覆草。”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黄东风说,这些绿肥作物均属于豆科植物,天然具有固氮能力。它们与根瘤菌共生,在根部结出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固定其中,进而转化为天然氮肥。此外,这些品种普遍长得快、长得多,耐贫瘠、耐干旱、耐踩踏,能够抑制杂草生长,但又不与果树抢风头,不易攀爬缠绕,长势不高。
这些“功高不盖主”的背后功臣,都有哪些贡献?项目团队开展连续对比监测,形成了一本绿肥“功劳簿”——
套种不同绿肥后,橄榄单果重量提高了13.57%至26.55%;与果品品质息息相关的水溶性总糖含量提高了8.58%至31.09%;水土流失减少了15.2%至36.4%;土壤全氮含量提高了11.4%至49.4%……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杨广则关注绿肥的“保益控害”效果。
杨广发现,橄榄树的主要虫害是星室木虱。这种害虫,成虫喜欢吸吮嫩枝、嫩叶的汁液,致使枝叶黄化、枯萎,引起落叶、落果。套种了绿肥作物后,昆虫数量和多样性显著增加。其中就包括瓢虫、草蛉、寄生蜂等星室木虱的克星。天敌益虫多了,害虫自然难以为患,农药使用也跟着少了。
种草如何成风
从除草人到种草人,陈显仕经历了一次关于生态农业的洗礼。绿肥显身手,加上挂果期天气条件利好,今年他家的300亩橄榄园迎来丰收,产量为历年最高。单株最高产量达500公斤。
在福州,在果园种草逐渐成为新风尚。
不久前,当地出台关于实施重点区域林相改善、深入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方案,提出重点推进闽江、大樟溪等流域两岸橄榄、青梅、李果等种植园裸露地改造提升6000亩,通过套种旱地绿肥等方式,提高植被覆盖度,提升水土保持功能。
事实上,早在2016年福建便启动地力提升工程,推广种植绿肥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省级每年都对全省绿肥种植面积提出量化目标,并配套专项资金支持。目前,全省绿肥种植面积约100万亩。其中,果园、茶园套种绿肥面积约4.5万亩。根据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测算的数据,福建冬闲田、果茶园适宜绿肥种植面积约1000万亩,实际种植面积不足十分之一。
“总体而言,我省绿肥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意愿并不高。”王飞以其团队在武夷山推广茶园套种绿肥的经历为例,他说,当地农业农村局统一采购紫云英种子,并免费分发给农户。同时,农技部门对绿肥栽培技术进行了轻简化改造。一般而言,农户只需要完成播种环节即可。但即便如此,许多农户也不愿意领免费种子,甚至领了也懒得种。
究其根本,不少农民还存在“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当前轻长远”的思想倾向。
“绿肥养地培肥功能,需要多年才能见到效果。”武夷山欣怡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符永乐说,虽然种植技术简便易行,但播种、田间管理环节,依然需要付出一定的人工成本。如果要达到更好的还田效果,还需要人工刈割翻埋,“种植积极性自然不高”。
在闽侯县,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按照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推行的技术方案,在果园套种绿肥,需要采取“两播两翻”作业模式。也就是说,一年里需要两次播种、两次翻耕。相较于喷施除草剂,套种绿肥更加费工费时。为此,除了轻简高产技术,生态果园建设还需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下功夫。依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福建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正以发展高端、特色清洁的农产品为理念,打造“绿肥+”产品品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产生态与效益双赢目标。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308/t20230828_6239228.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连城北团镇:白鸭展翅 产业起飞
下一篇:广州-龙岩农特产对口合作专馆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