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草”绽放青春力量
发布时间:2023-09-22 00:03:26 作者:佚名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在获评“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的队伍中,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科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是我省唯一来自高校的团队。菌草技术由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团队首创,因助力世界减贫,菌草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幸福草”。
如今林占熺研究员已年过八旬,年轻学子如何发扬光大菌草技术,继续种好“幸福草”?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建好团队 久久为功
9月6日上午,台风“海葵”给福州带来的强降雨刚过,尽管出城的道路并不好走,一辆中巴车仍小心地朝着西北方向驶去。车上乘坐着一支来自东帝汶的考察团,他们当天坚持要启程查看的,是位于顺昌县的乡村振兴菌草科研与创业孵化中心。
菌草套种粮食作物、“以草代木”生产食药用菌、菌草青贮饲料……看似不起眼的菌草,在顺昌的田间地头发挥了大作用,不仅成为农业生产的好原料,还可保护生态。当了解到,这里的菌草种植、种源培育、新品种推广等工作都是由福建农林大学在校学生完成时,外宾们情不自禁竖起了大拇指。
成立于2018年的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科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以林占熺为首席科学家,通过“科技平台+三下乡+科特派+人才培养”模式在多地开展科技服务,顺昌县的乡村振兴菌草科研与创业孵化中心、菌草科技小院,便是团队推动建立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之一。
“科技服务需要扎下根来,由于每年参与‘三下乡’活动的学生都有轮换,建立稳定的平台和团队至关重要。”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省科技特派员林冬梅是团队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教师和在读研究生每年都会参与到“三下乡”活动中,构成了团队的骨干力量,借由科技服务平台与生产一线单位建立长期联系,确保久久为功。
据了解,福建农林大学内还成立了校级学生社团“菌草创智社”,由林冬梅和同事担任指导老师,吸引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前为“三下乡”活动做足准备,成立以来已服务基层超5000人次。
传承精神 青春有为
科技服务的成效如何?农民的回答最有说服力。
“自2020年和团队合作以来,我家的种菇收益提升了近15%。”顺昌县双溪街道溪兰村农户舒绍清介绍道,他的食用菌厂是团队新品种菌草的应用试点,目前厂里数千个菌袋试用新品种的收效良好,将继续扩大新品种使用规模。
“光是科技服务平台所在的顺昌郑坊镇,每年就有超过3.6亿袋的食用菌生产规模,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2023年“三下乡”团队队长、福建农林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易超告诉记者,自己在“三下乡”活动中体会到了理论与生产衔接的不易,也给下一步的科研带来了许多启发。
“三下乡”活动一头牵着服务,一头牵着育人。田间地头的课堂,不仅为易超这样的本专业研究生和教师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也开阔了许多跨专业本科生的视野。老一辈菌草人“情系三农,服务乡村”的精神在青年一代心中播下了种子。
“能用学到的知识造福群众,是莫大的快乐。”2022年“三下乡”团队队长、2020级本科生贾钦鹏表示,在实践中同学们走遍了菇棚和山路,虽然并不轻松,但见到农户喜悦的笑容,感到一切辛劳都是值得的。
团队指导老师李晶介绍道,相较于老一辈菌草人,团队里的年轻人同样不怕吃苦,还具有更强的创新思维,时常令人眼前一亮。如2021年10月,学生们利用互联网和投影设备,在宁夏平罗县宝丰镇宝丰村的村部里,实时展示菌草护岸阻沙、菌草养畜及菌菇栽培等效果,举办了一场面向50多个国家代表的“云参观”和研讨。
解决宁夏石嘴山市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的盐碱地治理种植难题、收集鉴定宁夏泾源县的野生菌类资源、打造云南江城县菌草种苗繁育基地……如今,实践团队不仅在我省建立示范推广基地33个,全国许多“幸福草”生长的地方都能见到他们的足迹,已收获7项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309/t20230915_6257450.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龙岩新罗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揭牌开市
下一篇:福安:晚熟葡萄醉松罗